昨天是金曲獎,想要藉這個機會寫一下我對台語歌的理解。
從開始有在聽台語歌到現在,也陸陸續續經過了好幾年,一開始只是單純覺得”台語歌聽起來很舒服”、”台語歌有種熟悉的感覺”,而卻沒有很明白這份感覺從何而來儘管我享受著。
聽到現在我覺得我可以淺談一下,我覺得台語歌好聽的點在於他是一個很好的台灣文化、台語文化的載體,也就是說
- 語言文化底蘊比較足的旋律、歌詞在台語歌的表現會比其他好
- 如果歌曲本身與文化不甚相關,放在台語歌也不會有什麼獨特之處
這種現象我覺得比較明顯的可以從最近幾年金曲獎的榜單一窺一二,這幾年有很多入圍的作品歌曲本身表現也是很不錯,但就少了一個台語獨特的風格。不免讓人覺得是不是想要追求金曲入圍才把歌詞的國語改成台語 – 如果用國語唱同樣的曲子可能連入圍都很困難。
舉個例子,陳以恆的《但係我袂驚惶》及張涵雅的某些歌曲我覺得這種味道都偏蠻重的,會覺得好聽,但聽不出來有什麼很好的地方,當然,歌手要用什麼語言去創作純粹是個人的喜好,但在少了台語本身底蘊的加成,聽起來味道就自然比其他歌曲少了那麼一些些。
關於台語歌很好的例子,我覺得昨天剛得獎的鄭宜農《水逆》就很好的展現出來這個特性,除了本身當然很優良的詞曲唱功之外,對於台語本身的理解也可以從歌詞看出是有下過功夫的。
命運淹過你的目睭 寂寞哽佇我的嚨喉 咱展翼親像初生的鳥仔 用全身的氣力
鄭宜農 - 人如何學會語言
從訪談之中可以知道,這首歌是從吳明益苦語之地一書中的短篇〈人如何學會語言〉中衍伸而出的歌曲,本身故事的文化底蘊就很足之外,我覺得這首歌很好的點在於他象徵著一種一個不會台語的人,從頭開始學台語、鑽研台語的故事,在比對到現在得獎的成就,實在很有意思。
另外我覺得台語歌曲的另一個樣貌就像是流氓阿德的《溫一壺青春下酒》,這張專輯裡面就像講了一個講台語的人的生活,流氓阿德把這種樣貌原原本本的利用歌曲呈現出來,不管是戀愛、親情,歌詞歌曲中都充滿了台灣(金門)本身的韻味。
鹹鹹的風吹過 白蒼蒼頭鬃 一片一片化成了雪 千言的叮嚀啊 萬語的吩咐 飄洋過海隨南風吹 風吹
流氓阿德 - 風吹
另外一首我也很喜歡的莫過於曹雅雯的鹹汫,曹雅雯作為老牌台語歌手,歌曲多半都充滿著江蕙時代的台語歌的味道,不得不說江蕙一個人就把整個台語歌壇拉到了一個很高的層次,讓”這個風格”的台語歌聽起來都讓人特別習慣與熟悉。
台語歌是否要用很難的歌詞或是很在地的語句才能達成一首好的音樂這點,我是不同意的,儘管歌詞用得越在地就能給人一種好的在地認同感,但只要歌曲有辦法跟我們所習慣的台語文化、台灣文化做出一定的連結,台語歌聽起來就是會比其他歌還要好聽很多,畢竟家常菜永遠是最好吃的。
本文同步發表於粉專:PP學習筆記